沙田綜合服務中心社工 許小潔 

「動」與「靜」之間,還是「愛」﹗

近年我在工作中時常聽見父母或老師抱怨,說﹕「這個小朋友真的頑皮,時常騷擾身邊的人﹗」、「他根本無法安靜下來,如何可以好好學習?」、「他對別人的教導總是不放在心上,完全不受教,頑皮得很﹗」,更甚者,部份父母會從孩子偶然表現出的一些徵狀,即時發出孩子是否患上「過度活躍症」的疑問。

表現得「動」或「靜」,與性格、生活環境及體驗息息相關。記得,小時候每逢農曆新年都會探望住在新界鄉間的親友,看見小朋友們在蜿蜒曲折的山路梯間走來走去,有的甚至在玩捉迷藏,我總得他們「身手」利害得很,但是與「乖巧」、「安靜」沾不上一點關係。雖然他們沒有「乖巧」、「安靜」的表現,然而今天已經是一把年紀的表兄姊,每人都有個別專業的發展,原來「動」或「靜」並不是決定孩子成就的條件。

有說﹕有教無類;無論父母或教師都應當尊重小朋友在發展及個性上的個別差異,就算是患有「過度活躍症」的小朋友,除了專業的學習輔導安排及訓練外,也需要個人化的指導及不可缺少的 - 愛﹗「愛」聽來好像很簡單和必然,可惜的是當社會越加看重學業成績,自然地把「乖巧」、「文靜」、「安靜學習」的小朋友歸類為好孩子,不但常獲得讚賞,也獲得額外照顧以致避免給「頑皮」的孩子欺負。究竟我們愛的是我們的孩子,還是我們的準則、要求?文靜、專注的孩子當然有他們討人喜愛之處,但難道好動、多言、不適合於一般教導方法的孩子就是一群「破壞王」?

我相信「愛」是一種包容、接納的態度,接納孩子的不同和獨特之處。當孩子表現不當的時候,先聽及去了了解,並尊重他們的感受,之後的教導則必須因時、因人、因地,因事給予指導,而切忌只給予單一的路向和準則 -「乖」。無錯﹗家長及教師要放下「乖」的準則?不容易,畢道「乖」似乎已經成為了社會的「共同信仰」,然而這更正正需要我們對孩子無私,宏大的「愛」,才能讓孩子在自身的差異中找到自己的可貴及價值。

相信「愛」能澆灌生命,種出更多的色彩,成就更多的可能性﹗

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