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公益金
香港社會服務聯會
深恩軒家庭服務中心主任      
羅佩玲      

愛子心切

有一位母親怒氣沖沖地來到接待處,表示要為其三歲的兒子辦理興趣班的退款手續。筆者經了解後,知悉小朋友是因為有一位相熟的同伴,參加了中心的興趣班,母親希望兒子可以有伴學習,可是課堂才開始了半小時,母親卻表示導師不理會她的兒子,『今天是第一課嘛,為什麼老師不給我的兒子多些關注?他年紀還小,應該對他多一點照顧!』當我與這位母親傾談時,她表示已當面查問兒子的意願,兒子表示再不想學習下去。她繼續喋喋不休地抱怨導師的不是,在旁的兒子開始變得不耐煩,不斷「扭計」,哭哭鬧鬧,嚷著要玩玩具。雖然筆者其後讓她的兒子在活動室玩耍,他卻繼續向母親撒嬌,當母親表示要離開中心往購物時,他卻撒野要留下在中心玩;好不容易擾攘了一陣子、又哭鬧了一場,兩人才一同離開。

課堂完畢後,我向導師了解情況,她表示一般來說會多點看顧首課的小孩,檢視他們的進度;但上述的小孩,當她嘗試靠近時,孩子便立刻放聲大哭;緊張的母親在門外看見,就即時進入活動室陪同其上課。但當導師再次走近小孩時,他又再哭起來,導師只好暫時轉向指導其他同學。由於其他學生都好奇地望著這位新同學,未能專心上課,故導師讓母親先帶兒子離開活動室安撫一下。導師的專業意見,一般的三歲小孩已可以參與這個興趣班,現時班中亦有幾位三歲的幼兒,故相信這位小孩子的情況並不因為年齡問題。

作為家長的你,怎樣詮釋上述事件?母親看見兒子哭,當然不忍;三歲小孩突然看到一個陌生的導師、一班陌生的同學,害怕起來也是十分正常!這究竟是否導師的錯呢?是導師沒有愛心和教導技巧嗎?筆者並不認為有需要去判斷事件中誰是誰非,因為不同的人在教導孩子上可以各有理念,不同理念就衍生出不同的管教方法。不少父母深覺自己曾吃過苦,不想孩子也來嘗;因為捨不得孩子跌倒,所以盡量安排自己認為最好、最平順的路給孩子去走。但未試過失敗,人如何能學習成長?

筆者曾認識一些人,有不錯的教育水平,但當遇到工作困難時,往往逃避問題,一蹶不振,對自己工作表現沒有信心,做事猶疑不決。當上司指出問題所在時,他卻沒有反思自己的工作表現,拒絕面對自己的缺失,反而認為是上司針對他,才有如此評價,並將出錯的責任指向別人,最後惟有離開另覓工作。

一個經歷鍛鍊,吃過苦的人,才能從錯誤中得到深刻的學習;倘若人走過的都是平坦大道,沒有經歷過風浪起跌,當遇到困難時,往往會不知所措;或認為責任都在別人身上,怨天尤人,容易放棄。

如果你的三歲兒子,因參與首課興趣班時表現退縮,甚至哭哭啼啼,你會如何回應他?又或當你的孩子遇到困難時,作為父母的你會如何處理?
A. 直接幫他解決困難;
B. 與他一起解決困難;
C. 替他找出問題所在,讓他自己去解決;
D. 在身邊鼓勵、安慰便足夠;
E. 不理會,讓他自己去面對及解決。

你會選擇那一個處理方法?你會想孩子將來成為一個怎樣的人?你的選擇將影響孩子的一生。

上一頁